断弦

老陈的琴行开在城南老街的拐角处,门面不大,却总飘着松香和檀木混合的香气。每天清晨六点,他准时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将一块写着“陈氏琴行”的旧木牌挂在门外。
这天清晨,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在琴行门口徘徊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书包带子断了一截,用麻绳勉强系着。
“想看看琴?”老陈推开门问道。
男孩吓了一跳,怯生生地点头,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墙上挂着一把枣红色的小提琴。
“我...我能摸摸它吗?”
老陈取下琴,递到男孩手中。男孩接过琴的动作生涩却郑重,仿佛捧着易碎的珍宝。他试探着将琴弓搭上琴弦,拉出一个颤抖的音符。
“你想学琴?”老陈问。
男孩低下头:“我妈妈以前是乐团的小提琴手。”
老陈这才注意到男孩右手小指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——那是常年练琴的人特有的印记。
“你妈妈呢?”
“她去年生病走了。”男孩的声音轻得像琴弦的余震,“她说,音乐能带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。”
老陈沉默片刻,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琴谱。
“这是你母亲留下的。”
男孩瞪大眼睛:“您认识我妈妈?”
老陈没有回答,只是翻开琴谱的最后一页,那里用铅笔写着一段话:“致我未来的孩子:当你找到这条路时,我已经化作你琴声里的风。”
原来,男孩的母亲曾是老陈最得意的学生,二十年前从这里走出去,考进了省交响乐团。她临终前托人将琴谱交给老陈,希望有朝一日能由自己的孩子继承。
从那天起,每个黄昏,琴行里都会传出稚嫩却坚定的琴声。老陈不收学费,只要求男孩每天练琴两小时。有时他会纠正男孩的手法,更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听着,眼神飘向远方。
半年后的一个雨夜,男孩没有出现。老陈等到晚上九点,正准备关门时,看见男孩浑身湿透地跑进来,怀里紧紧抱着那把枣红色的小提琴。
“对不起,陈老师。爸爸说下学期要送我回老家读书,不能再学琴了。”
老陈看着男孩红肿的眼睛,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同样雨夜,男孩的母亲站在这里,说着几乎相同的话。那时他年轻气盛,认为放弃音乐就是背叛理想,与她大吵一架后断绝了联系。
如今,他老了,明白了生活比理想更沉重。
“把琴带上。”老陈说,“音乐能带你去任何地方,这是你妈妈说的。”
他打开琴盒,在里面放了一本新的琴谱和一张字条:“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,但琴声会替你找到同行者。”
男孩离开的那天,老陈没有送行。他坐在昏暗的琴行里,听着雨声敲打屋檐,仿佛又听见二十年前的琴声。直到夜幕降临,他才缓缓起身,将“陈氏琴行”的木牌收回屋内。
窗外,一列火车鸣笛远去。老陈知道,又一段琴声开始了它的旅程。而他的使命,就是在每一个拐角处,为那些迷路的音符点亮一盏灯。
1.《富有故事性和文学性》援引自互联网,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,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,侵删请联系站长。
2.《富有故事性和文学性》仅供读者参考,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,对其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3.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://aecccj.cn/article/7424a6bbd882.html









